文化艺术
Culture & art
9月23日,由文殊院立心书院承办的“袁焕仙诞辰13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举行,宗性大和尚表示,以研讨会的形式来纪念袁公,是为了唤醒大家共同缅怀为巴蜀文化和禅宗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过贡献的知识分子群体。
学贯中西 会通三教 一代宗师
今人了解袁焕仙先生,多得益于其弟子南怀瑾先生的介绍。如果没有这位名满天下的弟子,袁先生或许只能永远消失在历史里。
袁焕仙(1887-1966),字世杰,号其章,四川盐亭人,民国时期四川宗门大德。其思想以佛为主融合三教, 坚持知行合一的文化精神。
距今71年前,他提出的《国是主张及宪法意见》,思维敏锐前卫,视野广阔,即使今日仍不失启发性。体现出他强烈的报国志向,关心中华民族的命运。
他不仅是学者,还是佛学家,
更是修行精进虔诚的居士。
袁先生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主要见录于《维摩精舍丛书》中。丛书共分《榴窗随判》、《黄叶闲谈》、《中庸胜唱》、《灵岩语屑》、《酬语》五册,袁焕仙先生平生所持倡的大经大法,尽在其中。
在《维摩精舍丛书》中,袁焕仙先生以博大的胸襟和卓越的见地功行,将中华文化传统之儒、释、道三家精神,圆融贯通为一个整体;同时旁涉西方文明,直指世道人心。
正如丛书开篇《旨趣》所云:“燃先圣之心灯,续众生之慧命,揭宇宙之至理,轨万有之一行。”
1943年,袁焕仙先生在成都创办“维摩精舍”,后又发展成立“成都维摩精舍内江学舍”,1947年于南京又分设维摩精舍。
成都维摩精舍开创了以居士为主,缔结社团弘扬佛法的历史。以维摩精舍为代表的居士弘法团体,主张以佛为主融通三教,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华文化,既是民国成都佛教的一大特色,亦是近代成都佛教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
袁焕仙先生提出“维摩精舍”的宗旨有三:“整理禅宗原理以至方法,使之成为整体之系统”、“比较与其他宗派之异同,以明禅宗教外别传之特点”、“结合中西学术思想,提高禅宗之学术地位及其实用价值”。
袁先生身体力行,在精舍内开讲国学经典中的精华要义,他的努力,使得“维摩精舍”成为中国居士禅的一面旗帜。
宗性法师、朱清时教授等出席
纪念袁焕仙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
造就人才 请教太极拳反收南怀瑾为弟子
在袁焕仙的棒喝磨砺下,“维摩精舍”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保存了火种。其中的“三大士”和“峨眉五通仙人”,即南怀瑾、杨光代、郭正平;释通禅、释通宽、释通远、释通超、释通永,还有徐剑秋、伍所南、吕寒潭、邓岳高等人,都是一时的大德居士或禅门俊杰。
据介绍,国学大师南怀瑾曾到灵岩寺游玩,正好遇到袁焕仙出关。两人见面后,袁焕仙说:“我听说你武功很高,会太极拳,我向你拜师啊。”南怀瑾谦虚一番后,也就认真教袁打太极拳。但袁焕仙的太极拳没有学成功,南怀瑾反而拜倒在这位大禅师的门下。
学术研讨会现场
背景介绍
9月23日,巴蜀著名学者袁焕仙诞辰13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四川省图书馆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四川省历史学会和四川省图书馆主办,成都立心书院承办。
来自四川、成都以及海内外的历史文化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袁焕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就“知行合一、师道精神、巴蜀文化与儒释道三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议题,发表了精彩的学术演讲。